听杨献荣《触摸春天》课后感悟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杨献荣老师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触摸春天》。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深深地被他的魅力所折服,乃至结束还意犹未尽,可以说受益匪浅,感触良深。
一、感受文本之美。
这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大意讲的是,一个名叫安静的盲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故事。文章语言凝练而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特别是在杨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品位出了别样的动人情怀。
整节课里,杨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范读,他那具有磁性的声音总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不禁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特别是在学习安静在花丛中触摸春天的部分开始前,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去想象。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人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情景。然后,再给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假如此刻,你就是安静。请你也来走进花丛中,来触摸春天吧……请自由读课文。”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心灵的感悟,自己再来阅读文章时,就不再显得生疏晦涩,而是有了非常亲近的体会了。
同样是指导朗读,杨老师没有刻意地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带领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远比单纯的从朗读技巧作指导的效果要好的多,同时也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感受文意之深。
杨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带领学生一起深入文本,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与相互联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安静走入花丛的部分时,杨老师问孩子们:“在课文中,我把这样几个字特别标注了出来——‘神奇的灵性’。我想问,你认为在这部分课文里‘神奇的灵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通过之前的读文,学生显然是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有的说:“表现在‘没有磕磕绊绊’,因为她是一个盲童,走路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呢?所以说‘神奇的灵性’表现在这里。”
还有的说:“表现在蝴蝶飞走后安静的张望。她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可是却用了‘张望’这个词……”
……
此时,我明白了杨老师的用意,原来他透过‘神奇的灵性’这寥寥数语,让学生实现内心的想象,体验和感受盲童对春天的那种渴望与亲近。当学生走入了盲童的内心,再来读课文时,就对‘神奇的灵性’多了更加真实的理解。
紧接着,杨老师适时再问:“这‘神奇的灵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再来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很自然地注意到了,是花香,这春天的气息带给了安静以灵性。原来,这触摸不仅是用肢体,也可以是嗅觉,可以是更多的感觉啊。
同样的引导还出现在下一环节。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我”的表现,感受作者的动作“喊,看,想”,思索作者为什么这样看,为什么这样想,从而对文章的寓意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三、感受字词之真。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杨老师就“理解字词”这一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谈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首先,他提出要对字词的理解要区分轻重缓急。对表达文本中心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要放到文中来理解,并且要调用多种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情达意;反之,对理解文本相对没有较大影响的词,可以放在文外,解决预习工作时就指导理解了。这样做的好处,使学生逐步明确了预习与课堂学习的重要联系,并且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有了更好的帮助作用。
杨老师还对这节课中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词意所采用了一些方法做了总结。
1、 表演法。
在讲到“悄然合拢”时,杨老师鼓励大家亲自尝试,做动作表演来体会。有的同学两手并在了一起,或者留着很大的开口,不能算“合拢”,只能叫“合而不拢”;还有的同学做动作时拍出了响声,也不能算“悄然”。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对词的本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2、 绘画法。
在讲到“弧线”一词时,师生会心一笑,彼此都知道,可解释起来,还真就说不清楚。于是,杨老师请同学用绘画的方式代替了说,一道道弧线出现了,学生的心里也就亮堂了。
3、 生活感悟法。
语文教师经常会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杨老师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而是更加灵活地设置了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词意把握得更加准确,而且让语文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了。
例如在讲到“流连”一词时,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它的意思“舍不得离开”,学生也能记住,但只是简单地进行重复记忆,缺乏深层的感知,也使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锐减,变得庸俗而缺少生气。杨老师利用安静与妈妈进行日常对话的形式,将安静这个内心丰富的小女孩徜徉在美好春景而不忍离去的生动画面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不仅准确领悟了词意,而且和文本所表达出来的美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三、感受人性之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这个美丽的世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美好的生活。而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去感悟美,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杨老师做到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杨老师让学生们认识了安静,这样一个特殊的女孩。她的眼睛里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是丰富多彩。她用自己细腻的心灵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通过杨老师的教学,同学们也感受到了一个有缺憾的生命同样可以绚丽如花。
就在教学的临结束,杨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也是一个不完整的身体,凭借着心灵的执着与感悟,一样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此时,我不禁感慨,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当他们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珍惜时,一定会感激带给他们心灵震撼的引路人——杨老师。